永春外山乡天竺山农民公园项目
已获批复
将投资1千万
建设文化活动广场
农村休闲庭院、景墙、仿木栈道等
↓↓↓
永春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
天竺山农民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复函
永发改审〔2018〕37号
永春县外山乡人民政府:
你乡报来天竺山农民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收悉,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,提高广大居民的幸福指数,经研究同意该项目建设,现函复如下:
一、项目名称:天竺山农民公园
项目编码:2018-350525-78-01-043279
二、项目业主:永春县外山乡人民政府
三、建设地点:永春县外山乡云峰村
四、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:
总用地面积3691平方米,建设文化活动广场2483平方米、农村休闲庭院158平方米、配套76.6米景墙、100仿木栈道、150米人行步道、1个入口标识景墙及1座移动公厕。
五、节能审查:请按有关规定,落实相关措施,切实做好节能降耗工作。
六、总投资:总投资1000万元,资金来源自筹。
七、建设期限:2018-2019年
请你乡认真办理有关手续,依法开展招标工作,条件具备后抓紧组织实施。
特此批复
永春县发展和改革局
2018年8月23日
大手笔投入
高标准建设
小伙伴们是不是很期待呢
那你对外山乡天竺山又了解多少呢
今天小编先带您了解下
外山乡天竺山那座神秘的唐朝古刹
一起来看看早前媒体的报道
↓↓↓
古老的天竺寺就像是在雾中消失了一般
永春天竺寺曾辉煌一时,如今成一片荒地。这座千年古刹给世间留下了什么-
望着眼前这堆断木碎石,我们实在很难把它们与一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刹联系在一起。
“这里原本就是永春天竺寺的所在……”顺着村民们手指的方向望去,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空荡荡的山地,它就像是天竺山被人用利刃切开后,留下的一个巨大伤口。在这片空地的左侧,立着一块孤零零的发了黄的石碑,上面用隶书体写着“南禅圣地”四个大字……
消失的千年古刹,僧众夜半“分家”留疑
天竺山位于永春外山乡云峰村内,那天我们去山上探访天竺寺遗址时,正好起了一场大雾。浓雾弥漫山巅,连周围的树木都难以辨认。事实上,整座天竺寺的消失,也正像一团迷雾一样,令人觉得如此茫然。
“仿佛从地面上蒸发掉了一般,曾经香火那么旺盛的一座寺庙。”云峰村村民在谈起位于天竺山顶的天竺寺衰落状况时,这样感叹道。如今在天竺寺遗址,我们只能看到一些寺庙的石头基座、石槽、古砖、梁木和碎瓷片等物品。整座古寺庙连一堵墙都没有留下。
据介绍,天竺寺历史悠久,唐乾元中(公元758-760年间)建庵,后改为院。泉州师院陈桂炳教授称,明代何乔远《闽书》等记载:天竺山界南安、仙游二邑,清淑廖廓,如化人之居,日霁可望清源主山,上有天竺岩。天竺寺曾被贤弘法师誉为“南禅圣地”,宋时寺院部分迁至云峰乡中扩建,规模更为壮观,寺院改名为“云峰寺”。这样其实就形成了两处寺庙共存的情况,一个在山顶,一个在山腰,统称为“云峰寺”。
据熟知天竺寺故事的永春人林樟木先生介绍,天竺寺是由天竺真人所建。而这天竺真人应是在唐代天宝间(742~755年)由印度进入清源郡(乾元元年称泉州)的。后来,天竺真人觉得泉州山清水秀、人杰地灵,遂留下来开坛讲经,并在天竺山上建庵盖寺。但在天竺寺遗址附近,我们看到一块由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立的“天竺寺记”碑中却写道:“传天竺国王子达摩祖师曾于此讲修禅学,天竺山因而得名。唐乾元间,邑人在此修建寺庙……”看来,这天竺寺的开山祖师是谁,还存有争议。
另据村中传说,原来的天竺寺乃佛教圣地,占地范围曾达五十余亩,鼎盛时有僧伽百余众,寺中供奉释迦牟尼、观音菩萨等。在天竺岩上还有蛤蟆听经、仙踪佛迹、观日台、攀月亭、通灵洞、望星台等“天竺六景”,云峰村中更是流传着“蛤蟆听禅”等美妙传说。
但就是这样一座曾荣极一时的寺庙,却日渐衰微,并最终成为一片丘墟,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?
天竺寺遗址上立着的“南禅圣地”石碑
僧众夜半“分家”留疑
一提起天竺寺突然间衰败的缘故,云峰村里的几位林氏老人的话匣子马上就打开了,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。不过,比较统一的说法是:在清代年间,有一天夜里,云峰天竺寺里的僧侣们,突然分起了“家”。三位长老级的人物,各领一队人,收拾好包袱后,就分头离寺下山了。这三队人,一路前往龙岩府,一路前往福州府,最后一路则到了泉州府。“福州府那路去了涌泉寺,而泉州府那支则投奔了开元寺,龙岩府那路情况就不清楚了。”林氏老人们这样说道。僧众为何离寺,是避难?是内乱?还是有其他原因?村里老人也说不清楚。但他们认为,云峰天竺寺在僧众解散后,也就自然衰败了。
但是,云峰天竺寺僧人投奔泉州开元寺这一说法却并不被史学、宗教学的专家们所接受。泉州海外交通史研究员李玉昆先生表示,他翻阅了包括《永春州志》、《泉州宗教志》等多部志书,都未发现有云峰天竺寺僧众前往泉州开元寺的记载。泉州文库办公室副主任杨清江先生称,没在史书上见过有关的文字记载。泉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、秘书长吴松柏先生也表示难以置信,他在开元寺待过很长时间,没有耳闻过这样的事情,也从未在《开元寺志》或其他书籍中,见过这样的叙述。
云峰村出土的陶土狮子 (资料图片)
陈桂炳教授认为,寺庙衰败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,譬如民间信仰的自然淘汰,或者传承出现断层。而云峰天竺寺如果在清代真有“僧侣分家”情况,则可能是因为受清廷迫害要“政治避难”,或者寺庙出现“派系之争”。不过如无史书佐证,就不能轻易定论。
两大寺院合并?
巧合的是,笔者在翻看明代黄仲昭编纂的《八闽通志》之七十九卷寺观篇时,发现其中有载称:(永春)云峰寺在十六都。唐乾元中始建庵,寻改为院。后徙建于南峦,国朝洪武间并入太平寺(上二寺俱县东北)。这里既讲到了永春云峰寺(天竺寺)迁建至云峰乡中(南峦)的事情,还提到寺庙曾于明朝洪武年间并入永春东平镇太平寺一事。
同样在《八闽通志》这一篇中还有载:太平寺在十五都。唐开成二年建,国朝洪武三年重修建。
照此看来,云峰寺并入太平寺和太平寺重修这两件事都发生在洪武年间,极有可能是有因果联系的。那会不会云峰村民所说的僧众“分家”迁徙,不是发生在清代,而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呢?
遗址上还有石礅、石槽等物
在历史上,明朝洪武(1368年-1398年)、永乐(1403年-1424年)年间曾对全国的僧团进行过全面整顿。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白文固所写的《论洪武年间对僧团的整顿》一文中,就提到明朝洪武、永乐年间对佛教的整顿是多方面的,综合起来讲主要有:改革度牒颁出办法,严格剃度,淘汰僧尼,整齐法事仪规,严肃僧尼戒律,裁并寺院等。洪武二十年(1387)甚至还规定,男子年20以上不许出家为僧,女子年40以下不许为尼。
所以,在寺院拆并成风的洪武年间,云峰寺与太平寺合并,就不是什么奇事了。而一旦云峰寺的人大部分迁往太平寺,那云峰寺衰败也就成了必然。
永春东平镇侨联主席李锦义称,太平寺与云峰寺洪武年间合并确有其事。当时太平寺本就富甲一方。云峰僧众加入后,太平寺扩寺,更是达到鼎盛时期。“听镇里的老人说,当时太平寺连用的佛具都是金子做的,可以说富得流油,后来还有人在寺院遗址挖出过一块金碗。”可是,到了明朝后期,太平寺也突然断了香火,这是怎么回事?李锦义先生解释说,“据说发生了瘟疫,寺里所有的僧人全染了病,没有一人能幸存,寺院就此荒废。”他说,当地还有一个“和尚墓”,据传当时所有染病而亡的僧人全埋在里面。
林樟木(右一)向笔者展示遗址中不同年代的砖石
不过,在天竺山山腰的云峰寺至今保留着一块万历年间制的“云峰古刹”牌匾,这证明,至少在明万历年间(1573年-1620年),云峰寺内还是有僧人居住的。
在众多地方志书中,都没有详细记载云峰寺和太平寺合并这件事情的过程,所以我们也无法获知,在两寺合并后,是否还有僧人住在天竺山顶的云峰寺,又是否在清代上演过“分家”那一幕。
还有多少未解之谜?
站在天竺山巅,待到日出,向南可照金山水库银镜,向北可倚仙洞古寨雄风。透过晨岚暮霭,俯视可见山下生机萌动的云峰村和青纱荡漾的梯田。此地天工巧构,当真是造化钟灵。
云峰村中的寺庙还保存着一块“云峰古刹”匾额
去年,云峰村村民对天竺寺遗址进行挖掘时,意外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陶土狮子。专家初步判断,该狮子可能属明朝产物,并与永春当地特有的童狮(一种舞狮)外形极为相似。据介绍,这只陶土狮子宽约15厘米、长约30厘米、高约20厘米,一张大脸几乎占了一半,最有意思的是它的额前刻着一个“王”字,而后背有9道花纹。云峰村是永春童狮的发源地,童狮区别于其他舞狮的特点就是额头绘有“王”字,而且脊背有9道纹路。从天竺寺遗址中发现的这只陶土狮子,对于研究永春童狮起源极有帮助。
在寻找天竺寺遗址的过程中,笔者还在云峰村民的带领下,发现了一处据信是天竺寺僧人闭关之所的洞穴——通灵洞。这个洞穴是由两方巨岩依靠着山坡斜拱而成,洞内面积约二十余平方米,由于洞的一侧曾出现过山体坍塌,洞内大部分已被泥土掩埋,无法知道洞中到底藏有何物。但是,在洞外的岩壁中,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神像头,从脸形看有些像印度教守护大神毗湿奴,面部是草绿色的,头顶黄色的锥筒帽,帽上还有5个骇人的蛇头。村民有的认为这个神像头是古代留下的文物,也有人认为头像色彩艳丽,可能只是现代人遗弃的艺术品而已。由于头像未经文物专家鉴定,殊难断定为何物。除此之外,被发现可能是天竺寺遗留物的还有石墩、石槽、石栏等物,而在天竺山中,仍存有当时的僧人修建的凉亭和开凿的古井。
在通灵洞外发现的奇怪神像头
迷雾总有被吹散的一天。随着泉州文史考古界专家的进一步介入,相信会有更多的天竺寺文物被解读出来,而笼罩在这座千年古刹面上的黑纱,也终有被揭开的一天
寻找是为了带回时光
时光流逝的速度真是太快了,在寻找天竺寺的过程中,不得不这么感慨。一转脸,千年身,尘埃复尘埃。不过,也正是如此,方才有了寻找的意义。
永春的云峰童狮很出名
每一次俯下身去寻找前人的足迹,就像踏入了一条往事的河流,那种被历史冲刷身躯的感觉无可比拟。记得在考古学家真正发掘出特洛伊古城之前,有许多人宣称它纯粹是荷马史诗的虚构吗?可是最终特洛伊被发现了,一段真实的历史得以重新灌入生活,那就是时光被带回的感觉。
不光是寺,老巷、旧街、古桥,甚至以往的生活、以往的人,种种过去或者曾经,都可以是我们寻找的对象。带回以往,充实现在,生命也会就此扩大。
泉州天竺乡亲联谊会会长林华金和部分理事会成员参观天竺寺合影
看到这里
想必你也体验到了
外山乡天竺山浓厚的文化底蕴
是不是对这个地方未来的发展
更加期待了
一起来点个赞支持下吧
消息来源丨综合永春县人民政府网、泉州晚报